博物馆如何与“纳凉族”和平相处
每年的7、8两个月,对许多博物馆来说都会迎来客流高峰。据南京日报报道, 2018年南京全市博物馆客流量的第一个峰值就出现在7月份,单月接待观众数量突破了390万人次。在这之中,除了利用假期学习、充电的学生群体之外,来博物馆休闲放松的“纳凉族”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与许多抱有明确学习目的的观众不同,博物馆当中的纳凉群体并没有很强的参观目的性,更多的只是希望躲避炎热、休闲放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与之相伴的不文明现象也偶有发生。面对这些现象,作为公共文化机构的博物馆是否要将“纳凉族”拒之门外?面对这一群体,博物馆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与之相处?
每到夏季,除了宅在家中享受“空调wifi西瓜”的惬意生活之外,许多环境好、空调足的室内场所也能吸引人们的关注,成为纳凉好去处。同以往选择去商场、电影院等消费场所不同,近年到博物馆“文化纳凉”成了时下许多人的夏季出行新选择。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首先与博物馆近十年来推行免费开放有密切关系。截止到2018年,我国博物馆数量超过5000家,其中免费开放博物馆达到总数的87.97%。观众不需要投入太高的成本,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公共资源。尤其是在夏季,许多博物馆不收取门票,又配套提供空调、无限网络、休息区等供观众免费使用,因此吸引了许多市民走进博物馆纳凉。
与此同时,同免费开放政策的推行相伴,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也在以更积极的态度融入社会,借助愈发多元的传播方式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力。伴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纪录片和综艺节目的火爆,博物馆开始走入大众的视野,有越来越多的群体关注博物馆,博物馆也逐渐变为休闲生活的重要选择之一。炎炎夏日户外高温,许多民众会想到来博物馆参观,纳凉避暑的同时一睹文物、参观放松。
而伴随着大量观众在暑期的涌入,也带来了馆内参观人数增多、排队等候时间增长、不文明现象增多等问题。特别是其中一些观众只为纳凉、不为参观,出现了在展厅内席地而坐、躺倒休息的情况,不仅影响了展厅内的正常参观秩序,也干扰了其他观众的参观,变成被“嫌弃”的纳凉族。
2018年7月,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在官方微博配图发布了一条言辞无奈的内容,希望大家日后到博物馆不只是乘凉,还能够学习参观。在微博配图里,展厅中有部分观众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有些在聊天休息,有些关注点完全停留在手中的手机。此外,还有个别观众允许孩子直接躺倒在展厅内休息,全然不顾及到其他观众的参观感受。而类似的现象在往年暑期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当中也会出现,尤其是在大厅的台阶上总有大量的观众在此停留休息,其中不乏有许多观众只为单纯纳凉,影响了其他观众的正常参观。
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发布的微博
除了一些不文明行为之外,博物馆“纳凉族”被“嫌弃”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纳凉群体大量进入博物馆,在客观上造成了馆内参观人数增加,原本有限的资源需要分配给更多的观众、舒适的参观环境无法保障。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陕历博”)为例,馆舍面积65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科学核定当前馆址的最大承载量是每天12000人次,舒适参观量为每天6000人次。但是,据了解陕历博暑期馆内日常参观量高达15000人次,成倍增长的观众量,使得舒适参观感无法保障。另一方面,参观人数的增多、博物馆限流等也拉长了观众排队等候时间,许多观众不得不冒着高温长时间等待。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以纳凉为目的的观众显得“不受欢迎”。
上海博物馆门前排队等候的观众(图片来源于 视觉中国)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敞开大门免费开放就意味着会迎来不同类型、不同目的的观众前来参观。博物馆的公共服务属性,也使得其本身没有理由将任何一名正常前来参观的普通观众拒之门外,不论是对研究者群体还是对 “纳凉族”都应该一视同仁。适当的监督管理固然可以维持良好的参观秩序,但是单纯因为个别人的不文明参观就拒绝所有观众到博物馆休闲纳凉也并不可取。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今夏发出的纳凉赏荷宣传
近些年,随着服务意识的增强,许多博物馆也对夏季纳凉这一现象表现出了更大的“包容性”。一些博物馆主动将“避暑纳凉”作为自己的宣传语,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曾打出“走进草堂,消夏纳凉”欢迎观众到杜甫草堂参观纳凉、赏荷避暑。故宫博物院也曾经专门撰文,推荐宫中纳凉好去处,为观众前来纳凉参观提供官方攻略。而南京博物院则特别推出“夏季展”,明确表示免费向所有市民开放、欢迎大家来此“文化纳凉”。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曾发出“走进草堂,消夏纳凉”宣传
故宫博物院曾在微博发文,为观众提供纳凉攻略
面对参观人数增多、参观体验不佳这一问题,博物馆方面也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措施。以今夏为例,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苏州、武汉、天津等多地的博物馆开始推行延时开放(相关链接:博物馆夜场之“困”,如何另辟蹊径开启夜场新契机)。这些博物馆或选择周末休息日延长开放至夜间,或选择在暑期常态化推迟闭馆时间1小时以上,以期通过延长开放时间,缓解观众集中参观带来的压力、优化观众参观体验、减少排队时间,努力克服困难,为包括“纳凉族”群体在内的所有观众创设更为舒适的参观环境。
夜间开放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除了以更为包容的态度对待“纳凉族”群体外,更得当的相处方式,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拉近“纳凉族”与博物馆的距离。如果能吸引偶然走进博物馆的“纳凉族”成为关注者甚至粉丝,那么对博物馆来讲也不失为一个自我宣传、扩大影响力的好机会。尤其对一些希望在纳凉的同时收获别样文化体验的观众来说,轻松的文化活动能帮助他们亲近博物馆、渴望了解更多。
Lawn展览现场放松体验的观众(图片来源于 National Building Museum)
美国国家建筑博物馆就关注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每年夏季馆方都会推出一个大型装置艺术展,展览主题贴近夏日生活,营造凉爽、轻松、休闲的氛围,打造夏季街区派对的场所。而展览地点就选择在大厅之中,有足够的面积供观众参观、体验、甚至休息。今夏设计推出的“草坪”(Lawn)主题就对“纳凉族”群体表现出了极大的友好。
Lawn展览现场随意躺坐的观众(图片来源于 National Building Museum)
为了增强观众代入感,此次设计主办方与专业音响设计工作室合作,在设计中融入了音频元素:蟋蟀鸣叫声、蜜蜂嗡嗡声、割草机的声响都被设计成背景音,吊床上安装有隐藏的扬声器,通过事先录制好的美国著名说书人的声音分享夏日记忆,营造轻松氛围。整个展览的展期从7月4日到9月2日,在此期间博物馆的草坪上会举办包括电影之夜、瑜伽和冥想在内的各类夏季娱乐活动。专门开发的一款增强现实游戏,可供儿童和成年观众在馆内追逐、收集和释放萤火虫。在此次的展览中博物馆一改往日的“严肃” ,观众可以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名正言顺”地躺倒放松、寻找往昔夏日回忆。
Lawn展览现场随意摆放的吊床(图片来源于 National Building Museum)
结语
在当下,伴随着传播方式的日渐丰富,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博物馆的存在,来博物馆的目的也不再仅仅停留于学习知识,“逛”博物馆、休闲放松日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在天气炎热的夏季,可使用的免费公共空间有限造成许多人涌入博物馆纳凉消暑。一方面确实增加了博物馆的运营维护压力,但是另外一方面,观众愿意选择博物馆、走进博物馆也为博物馆带来了更多可能,特别是对一些冷门、小众的博物馆来说更是难得的机会。下个夏天期待博物馆“纳凉族”能更加文明有序的参观,也期待博物馆能想到更多与“纳凉族”共处的好方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Felis
作者:毅男#miyagi
招聘 | 传说中“别人家的公司”的实习岗/正式岗,竟然是这样的!
唯一投稿邮箱:
news@hongbowang.net
商务合作请发:
market@hongbowang.net
博物馆行业交流群:
QQ 67260255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